漳县妇联小额信贷以《甘肃省IFAD农村综合发展项目妇联小额信贷运行管理手册》为依据,坚持关注贫困、关注妇女、关注信贷的IFAD项目宗旨,坚持小额、面宽、息低、期短的原则,对项目实施村贫困妇女发放小额贷款,为其提供农业生产和非农经济创收所需资金,帮助她们提高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为农村贫困人口,尤其是贫困妇女提供可持续能力建设服务。
2008年漳县被省上确定为妇联小额信贷试点县以来,县财政、农业、妇联将这项工作做为创新扶贫机制的有益尝试、激活农村民间金融资本的有力抓手、解决贫困妇女“贷款难”问题的重大举措和密切干群关系的有效载体,以方便贫困妇女贷款为宗旨,立足解决贫困妇女“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坚持“程序简捷,贷款优惠,有偿周转,互助合作,民主理财”的服务理念,支持我县贫困妇女开展农业或非农业经济创收的试点活动。
一、实施情况
2009年,确定草滩乡香桥村为试点村,入会会员50人发放贷款资金15.84万元,已使香桥村26户农户受益。26户受益农户中,从类别来看6户是C类,20户B2类。贷款金额方面,每户5000元的有19户,每户10000元的有5户,每户 8000元的有1户,每户5400元的有1户。
二、主要做法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漳县成立了以财政、农业、妇联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妇联小额信贷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开展组织协调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人员培训,投入项目资金并进行监督管理;县管委会确定业务指导员,经常实地开展业务指导;乡镇指派监督员,监督村协会扶持贫困妇女和资金安全运行;村上成立了妇联小额信贷管理协会,由5人组成,即理事长、副理事长、财务主管、行政秘书、信贷员各一名,具体承办贷款业务。通过上述措施,县、乡、村分层建全了管理服务机构,做到了职责明确、分工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深入宣传摸底,紧贴实际放贷。县妇联采取走访入户、调查问卷、召开“三会”(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印发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妇联小额信贷资金的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围绕妇女信贷资金的需求、发展项目、家庭状况,以及农户贫困类别等项目,进行了全面摸底,逐户建档,做到了家庭情况清、社会关系清、发展产业清的“三清”。同时,在贷款的使用上坚持与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相结合,与改善生产条件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了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目前,经营小卖部的3户,养牛3户,养猪5户,服装店1户,摩托修理部1户,馒头店1户,农家乐7户,鞋店1户,建材部1户。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跟踪服务。健全完善了信贷资金管理制度,统一设置了会计科目、股金证(会员证)、借款申请审批表、借款(担保)合同、借据、放款凭证和财务报表。同时,建立了集中培训制度、定期回访制度。截至目前县妇联先后两次对村级信贷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县妇联6名职工先后多次深入农户,认真开展了项目跟踪服务,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四是把握操作环节,确保程序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县妇联坚持“既办成好事,又规避风险”的原则,突出“两性一化一公示”的要求,全面开展了妇联小额信贷工作。“两性一化””:即可操作性、严密性、程序规范化,在实际操作中,严格按照协会承办人员初审、村级协会集体审查、县妇联理事会审核确定的程序,对没有发展能力户、用途不符合规定、申请期限超过一年、不诚实守信和不遵纪守法户坚决“五不贷”。“一公示”:即村协会对审查通过的拟贷款户在村务公开栏公示公告3天,公示无异议的,由管委会与扶持农户签订借款合同,信用社凭合同向借款人放贷,协会管理人员不经手现金。
三、几点体会
一是能够很好地解决群众发展资金难的问题。目前贫困地区广大村民特别是贫困妇女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中所需的小额资金支持,因农村金融体制的限制,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扶持。妇联小额信贷资金既解决了乡村融资难的问题,又扼制了民间高利贷的发展,有利于规范民间金融市场。
二是能够提升村级民主管理水平。妇联小额信贷资金的发展运作,通过在村民间相互建立担保、互保等关系,相互解决困难,发展生产,能够增进相互的信任和团结,提高村民诚信意识,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民发展市场经济。
三是能够进一步夯实村级组织建设。妇联小额信贷资金的民主化管理、公开理财等新的管理理念的引入,将进一步推动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进程,提高村干部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上一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