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c
isPad
isPhone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动态 >  陇南 > 
【她讲述·巾帼故事汇】巾帼创业有担当 帮贫带贫奔小康
时间:2019-11-27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她艰苦创业,白手起家,创办养殖场,创建合作社,成为乡亲们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的带头人。

她流转土地,成立陇南市陇江家庭农场,以种养结合、循环生产为理念,形成以种植业和养殖业同步发展的农牧结合型的现代化养殖场,走科学绿色发展之路。

她既是合作社的理事长,又是家庭农场的负责人,理事长、秘书、推销员、跑腿的一肩挑,事业蒸蒸日上,成为白龙江畔巾帼不让须眉的优秀代表。

她就是陇南市陇江家庭农场、武都区诚达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王社。

艰苦创业,通过努力改变现状

1998年,32岁的刘王社租借武都区两水综合厂闲置的厂房开始养猪、养鸡,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面貌。2008年1月,刘王社成立了两水综合良种繁育场。规模化养殖技术要求较高,农村传统养殖方法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且工作环境差、风险高,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刘王社没有退缩,而是认真学习饲养技术,逐步摸索出一套绿色科学养殖的方法和技术。自从办起了养猪场,刘王社天天与猪为伴,遇到母猪分娩时,有时就干脆睡到了猪舍里。

为了提高效益,带动更多的群众发展,2013年3月,刘王社将养殖场搬到了自己的家乡石门镇水地坝村后,牵头成立了陇南市武都区诚达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了占地面积41333平方米、生产区5300平方米、粪污处理区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的现代化养殖场。经过六年多的发展,现存栏1600余头,商品猪1016余头。合作社繁育的仔猪销往武都、舟曲、宕昌等地,肉猪除当地销售外,还远销四川、陕西等地,肉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爱。合作社也带动了周边村社养殖业的发展。

种养结合,走科学绿色发展之路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充分利用养殖产生的废弃物,让刘王社产生了“种养结合、循环生产”的理念。

2016年11月,刘王社成立了陇南市陇江家庭农场,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流转土地62亩,建起蔬菜大棚100个,种植黄瓜、西红柿、茄子、豆角、辣椒、土豆等果蔬。利用养殖产生的废弃物,作为生物有机肥。其中,沼液、沼渣、腐熟干粪用于发展果蔬产业,产生的沼气为木竹村30多户村民服务,为每户每年节省燃料费用600余元。农场的蔬菜主要销往附近的各大超市和批发市场。与此同时,种植业又为养殖业提供了饲草来源,以牧促农、以农养牧,合作社和农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种养结合之路。农忙时有80多名妇女在家庭农场务工,平时务工的30多人,其中有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务工。仅2019年前10月,就为她们支付务工报酬58万余元。

典型带动,和贫困户一起脱贫奔小康

苏爱英是石门镇苏家堡村人,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因车祸导致腿有残疾。刘王社知道了她的情况后,聘用苏爱英为长期工,每月支付她2000元的报酬。“今年5月,我丈夫又出了车祸,躺在床上啥也做不成,幸亏刘姐的家庭农场,让我这个残废人和我的家庭有了固定收入。”苏爱英动情地说。

而这只是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吸纳妇女就业的一个缩影。

在发展好自身的同时,刘王社还不忘带动周围贫困户脱贫致富。2018年底,作为石门镇妇联副主席,刘王社积极响应武都区委、区政府的号召,和青岛对接帮扶陇南的相关企业签订了辣椒育苗协议。在育苗和移苗的那段时间,每天有七八十人在大棚里务工,几乎全是清一色妇女,干一天活有70元的收入,每月2000元左右,每年有近20000元的稳定收入。顺利完成辣椒育苗任务,为武都区打造的“双椒模式”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依托区农机局,家庭农场培训农机具技术人员130多人,其中妇女78人。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刘王社积极献爱心。8·7暴洪灾害发生后,刘王社第一时间与灾区联系,组织车辆,为文县梨坪镇金坪村捐助了价值上万元蔬菜,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刘王社的创业之路,她和她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成长、成功,离不开各级领导及省、市、区妇联等相关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2018年,诚达养殖合作社被省农牧厅评定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9年,陇江家庭农场被省妇联认定为“甘肃省巾帼脱贫示范基地”;被武都区扶贫车间领导小组办公室评定为“扶贫车间”;被区妇联认定为“巾帼扶贫车间”,并成立了妇联组织。刘王社被武都区妇联评为2013年度、2014年度“双学双比”女能手,2014年度三八红旗手;被陇南市妇联评为2016年度“全市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2018年度“全市三八红旗手”、2019年度“全市巾帼脱贫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