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也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全县有18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293个村,总人口44.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4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10万人,有农村留守儿童1.35万人。
近年来,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和省、市妇联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坚持以“抓活动、创特色、树品牌、促合力”为主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县妇联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把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同家庭教育、社会关爱、劳动就业、妇女素质以及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有机结合起来,整合社会资源,在全县形成了“党政支持、妇联牵头、学校主抓、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实现了乡镇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全覆盖的目标。留守儿童工作得到了省、市妇联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有庆阳、华亭、崆峒区等市县妇联组成大规模的考察团来我县交流学习,在我县成功召开了全市留守儿童之家创建工作现场会议。目前,全县共建立留守儿童之家24所,家长学校272所,发展兼职家教工作人员2500人。2006年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家长学校荣获“全国千所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荣誉称号,庄浪二小、南湖中心小学先后荣获“全市十佳家长学校”和“全省示范性家长学校”荣誉称号。
在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阵地,搭建服务平台。我们把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作为关爱留守儿童的具体行动,坚持高标准建家、科学化管理、高质量教学的原则,积极搭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服务平台。县妇联从08年开始,率先启动实施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试点工作,去年又在全县举行了规模较大的“共享蓝天·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启动仪式,在全县18个乡镇(1所幼儿园)各建成了一所留守儿童之家。县妇联统一制作了留守儿童联系卡和《同在一片蓝天下》电视专题片,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之家的各项管理制度、各类活动记录及基础表册,使每个留守儿童之家都达到了有机构、有制度、有安排、有队伍、有资料的“五有”标准。在留守儿童之家,开设了维权点、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风采展示台、建成了读书角,开通了亲情电话,购置了桌椅、书架、文体器材等设施,省妇联统一配送了总价值36万元的电脑、电视机、DVD、电钢琴、各类图书等教学设备,使留守儿童之家“图书阅览、学习辅导、手工制作”等各项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留守儿童搭建了一个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健身娱乐的服务平台。
2、抓关护,夯实工作基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生活缺关照、心理缺关爱、行为缺规范、家教缺知识、安全缺保障的“五缺”现象,在全县积极构建了“覆盖到校、监护到人、关爱到心”的五大关护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乡村组织为主体的组织管护网络、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群众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充分发挥五大网络关护作用,组织开展“城乡留守儿童手拉手”、基层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班主任老师作“兼职父母”、政法干部担任法制辅导员等关爱活动,关爱活动由节日型、任务型逐渐向经常型,感情型转变。动员女私营企业家、乡(镇)女干部、医务人员、学校教师、“五老队伍”组成“爱心妈妈”、“代理家长”等巾帼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者入户访谈活动,给留守儿童送去生活关怀、心理抚慰、学习辅导、经济资助等全方位的帮护,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空巢”。目前全县共结成“爱心妈妈”帮扶对子1200对。县妇联还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在外打工经商的留守儿童家长中筹资2.5万元,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基金”,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困难,使农村留守儿童真正实现了“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3、抓活动,强化关爱效果。以活动促活力、以活动促关爱是留守儿童之家创建最直接最有效的关爱模式。各留守儿童之家在政府职能、家庭教育和外出务工人员需求之间找准切入点,开展了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关爱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乡镇妇联与学校密切配合,按照常规活动天天有,特色活动周周有,主题活动月月有,亲子活动年年有的要求,精心组织留守儿童开展课外阅读、科普讲座、文体娱乐、亲子互动、书画竞赛、敬老爱亲等主题活动,不断激发留守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广大留守儿童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增进友谊、陶冶情操,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促进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扎实开展。同时,在留守儿童中广泛推广“找一名代理家长、参加一个课外兴趣小组、读一本好书、交一个好朋友、每月和家长视频聊一次天的“五个一”活动。并实行每考一门主课或每举办一次主题活动,及时开展“我给父母报喜讯”活动,通过设立邮寄代办箱、开通亲情电话、视频聊天,让许许多多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实现了定期联系,加强了沟通,增进了亲情,让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对留守儿童情感缺失而造成的心理伤害,较好地解决了部分留守儿童上课时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等现象,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明显提高。我县朱店小学四年级二班留守儿童贾文琦,父母在银川打工,他性格孤僻,胆小自卑,学习成绩倒数第一,后来通过“代理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他的性格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带动了一大批留守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抓联动,形成关爱合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参与。我们在建设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联”字优势,把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更广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形成党政领导、部门支持、妇联协调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开放式工作格局。教育部门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全县各中小学校教学计划,推行目标考核;民政部门将符合低保条件的留守儿童家庭纳入低保范畴,保障基本生活;卫生部门对留守儿童免费进行体检,优先解决留守儿童的大病医疗问题,累计救助留守儿童150名,发放救助金4.5万元,亲情电话卡60张1200元;万家和超市一次性向朱店小学留守儿童之家赠送价值8000余元的教学桌椅、书架等;县妇联、工会、团县委等部门通过实施“春蕾计划”、“金秋助学”、“苗圃行动”等社会公益活动,救助留守儿童250多名,救助金额达5.6万元,并联合倡议在全县开展“伸出您的手,关爱留守孩”活动,发出了“致全县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广电部门在电视台开办了“关注留守儿童,点燃童年希望”专题栏目,大力宣传报道关爱留守儿童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
5、抓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县委、县政府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全县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党政主要领导多次专门听取留守儿童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了有效的考核机制、督查机制、激励机制,实行目标管理量化,指标管理细化,责任管理强化,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划拨专项工作经费,保证了场所、人员、经费“三落实”。同时,县妇联进一步完善、细化了《庄浪县留守儿童之家运行管理办法》,制定了留守儿童之家硬件设施管理制度,对管好用好项目配备设施和器材提出了明确要求,确保留守儿童之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真正取得实效,使留守儿童之家创建工作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事实证明,创办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是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的成功实践,既保证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又增强了全社会的关爱意识,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达到了“关爱一个孩子,温暖一个家庭,帮助一批群众,稳定一方社会”的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