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县水洛街道办事处西街社区地处庄浪县城西大街,辖区有居民1974户,4785人。辖区人口结构复杂,有下岗后急需帮助重新就业的社区居民,有子女外出工作的空巢老人,有因父母上班,放学后无人照看的学生娃,还有因方方面面原因,导致少数居民上访的上访者……这些特殊的群体特别希望得到社区的帮助,同时也给社区服务带来了新挑战。多年来,水洛街道办西街社区党委一直把为居民服务,让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创造性地开展富有社区特色的“四门”行动,即敲门、串门、启门、守门行动,使党组织的关怀零距离覆盖到社区每一位居民。
一、 常敲空巢老人门,嘘寒问暖送爱心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社区内老人人数逐年攀升。随着住房条件改善、子女在外地工作等多方面原因,社区的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这部分老人的生活起居和病痛照料问题日益凸现。这一情况引起了社区党委的关注。社区组织人员在辖区内进行摸查,并逐一登记造册,发现空巢、孤寡老人共有30名。为了更好地服务这类特殊人群,社区开展了“敲门行动”。“敲门行动”的主要内容是:掌握情况,解决困难;探望问候、排解寂寞;生活料理,给予帮助。社区工作人员率先垂范,发动党员、带动群众与空巢、孤寡老人进行结对,不定期到老人家中敲门探望,与老人聊天,排解其寂寞,帮助老人料理家务等,通过定期的上门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身体状况,及时帮助处理老人遇到的各种困难。对于生病的老人,上门探望,送医喂药。严寒酷热天,增加敲门的次数。
社区九旬老人杨秀珍,膝下有一脑瘫儿子,丈夫是原百货公司职工,丈夫几年前去世后,老人一直靠抚恤金和低保金生活,家庭十分困难。了解到杨秀珍的情况后,社区工作人员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经常帮老人扫地、洗衣、嘘寒问暖,让老人的心感到温暖,不再觉得孤单。2006年老人因房屋拆迁无房居住,社区立即腾出一间粉刷一新房屋供其免费居住。去年春节,社区还出资为她购买了一台新电视。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老人高兴地合不拢嘴,她逢人便说:“遇到了西街社区这帮孩子,我的晚年过得很幸福!”
“敲门行动”开展后,独居老人们的生活起居有了依靠,独居老人不在寂寞了。
二、 常串困难群众门,排忧解难送贴心
如何才能及时了解居民的呼声、掌握社情民意,如何更好地为居民服务、把社区建设好和管理好,社区党委一直在积极探索。随着形势变化,坐在办公室里等着居民来“说事”已不能适应社区发展的要求,于是社区党委要求社区工作人员经常到居民家门串门,并制订了相关制度,要求社区每位工作人员每周至少要到居民区三次以上,深入到社区居民家中,同居民们聊天、沟通,最直接、最真实地听取群众心声,了解群众需求,做居民的贴心人,确保社区居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意愿落到实处。自开展“串门”行动以来,社区解决各类问题二十多件。广大居民把水洛街道办西街社区工作人员当作自己的贴心人和知心人。
例如,根据社区工作人员在串门中收集到的社区下岗人员多,急需要找到新的就业门路问题,社区在延伸社区服务中找到了解决就业与壮大社区经济结合点。2009年水洛街道办西街社区出面将36名下岗人员介绍到万家和购物广场成为该公司的职员。同时,该社区还创办了一家家政服务中心,开展了家政服务、职业介绍等各项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在家政服务管理和职业介绍中,这个社区做到“三个保障”即:1、工资待遇有保障; 2、安全有保障; 3、服务有保障。
社区居民谭改正下岗后,由于自身年龄偏大,加上没有文化,多次找工作四处碰壁,心情郁闷到极点。在她感到特别无助时,水洛街道办西街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串门获得了她的遭遇,社区家政服务中心接纳了她,使她成为服务中心中的一员,她每月可收入1000多元钱。
在串门行动中,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双职工家庭由于无瑕照顾放学后的孩子而十分苦恼。据统计,辖区有200多名未成年人都在四点半放学,家长则要到下午6点左右才能下班接孩子。为解决这一问题,水洛街道办西街社区通过组建“社区四点半学校”,开展一系列富有实效性和吸引力的活动,把社区孩子们吸引到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中,寓教于乐,寓德于乐,既让未成年人健康、快乐的成长,又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社区健民小区有一个“一人巷”,巷子没有路灯,不仅小偷容易光顾,而且上厕所的老年人容易撞上。
今年9月,社区党委书记在了解到居民希望在此安装几盏路灯的愿望后,层层向上反映,经过不懈努力,9月15日,县路灯管理处派人在一人巷安装了四盏新型节能路灯,解决长期困扰居民出行不便和社会治安盲点问题。
三、常叩上访人心灵之门、沟通疏导送舒心
近年来,由于旧城改造、企业改制以及某些历史遗留问题,导致较尖锐的社会矛盾,水洛街道办西街社区出现一些上访群众。按照稳定是第一责任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西街社区党委在对待缠访户和老上访户问题上乐意充当他们的出气筒,及时叩开他们的心扉,实现息访。“心门行动”由此而生。“心门行动”的具体内容是把化解这些上访群众的积怨放在首位,叩开他们对党和政府不信任的闸门,化解他们在思想上的某些模糊认识,耐心听取他们对上访问题的诉说,及时缓解和化解上访者在生活上尤其是心理上的困惑,有效进行心理疏导,化解矛盾,使他们的各种心理困惑、障碍及时缓解或消除。
陈某某是70年代的下放户,现已78岁,由于希望解决返城后的相关待遇,去年多次到北京和武汉上访。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他上访主要原因由于生活困难,加之儿女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很少有时间关心体贴他的生活,老人内心深处得不到关爱,于是走上了上访之路。开始,他仍固执地要求必须解决他返城后的养老问题,社区干部不厌其烦地给他做工作,使他明白到,国家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即使解决,也需要一个过程。通过说服,首先使他认识到了解决返城问题的不易,其次从解决他的生活困难入手,为他解决了低保问题,除民政部门每月发给他100元的低保外,社区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月再补给他80元钱。另外,社区每天派人到他家去给他做家务、陪他叙家常,使他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社区工作人员的真诚,于是他主动与社区签订了一份协议,绝不再到北京上访。
对于缠访户,社区也是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虽然不能彻底解决他们的问题,但在他们心中,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社区对他们的关心。已经上访了10多年的李某某,社区通过多方努力,满足了为其儿子安排公益性工作岗位的要求,李某某表示,有序反映问题,特别是在国庆等敏感时期不到处上访,感谢社区对她的关心与帮助。
心理疏导使这些上访群众及时化解了积怨,社区迎来了和谐、稳定的春天。
四、常守居民小区门、打防管调送安心
水洛街道办西街社区地处县城,流动人口较多,安全管理难度大,而且居民区内的房子多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防盗设施不太健全,即使后来陆续安装了防盗门,但由于部分居民的防盗意识不强,经常忘记关好防盗门,失窃案件时有发生。为此,社区决定开展“守门行动”。一是广泛动员社区内的“五老”(老党员、老积极、老干部、老教师、老组长)组成老年志愿巡逻队,在居民区内一些重点部位设防巡逻,她们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也有68岁了。多年来,这支老年人义务巡逻队队员尽管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这支队伍却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活力。自从有了这支义务巡逻队,社区内刑事案件逐年下降,且一直末发生重大恶性案件,居民们都说:这是因为义务巡逻队为我们守护着平安。二是成立社区治安志愿者义务巡逻队,由社区青年团员、治安积极分子、低保人员组成,巡逻队员都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负责白天巡视,有的负责夜晚巡逻,确保隐患及时排查、问题及时整顿、重大事件及时汇报。三是成立门栋关照队,在每栋居民楼选出一位责任心强,热心公益事业的人担当楼栋长,门栋关照队员主要对本楼栋的每家每户的安全设施及门窗进行逐户检查。如果发现居民的防盗门没关好,他们会随手给关上。在帮助居民守好门的同时,定期在楼道门口张贴“友情提醒”,向居民宣传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重要性。
社区九组居民楼居住的年轻人较多,逢年过节,他们就会回老家探亲访友,一走就是四五天,这无疑给不法份子一可乘之机,楼栋关照队队长夏桂林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她在这些家庭的家门口每户放上一双自己家的拖鞋,给不法份子一个错觉,保护了他们的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和矛盾。过去的社会治安管理模式在新型开发的商住小区不再适用,社区决定尝试性的在社区东大花园小区建立试点,摸索一条新的管理模式。由社区牵头,聘请了专职工作人员,与他们签订劳动会同,以物业服务的形势开展小区治安防范。通过落实工作责任状,建立检查考评制度,并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来加强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加强整个小区治安防范能力。同时,采取“业主拿一部分、开发商出一部分、自己筹一部分”的方式,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实行专人实行24小时保安值班,并定时定点对小区进行不间断的巡逻。通过尝试,社区运用市场化运作建立的治安防范体系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要求,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年来,社区通过开展市场化运作的治安防范工作,使社区治安状况有了较大的改观,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截至目前,社区未发生一起治安刑事案件,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灾害事故,单位和居民群众的治安防范意识得到了强化。2010年,水洛街道办西街社区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平安社区。
“守门行动”不仅提高了全体居民的防范意识,保护了居家的财产安全,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婆媳关系融洽,邻里互帮互助,2010年9月,水洛街道办西街社区再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文明社区”。
“四门行动”是该社区在新时期探索社区工作的新方法。自活动开展以来,水洛街道办西街社区居民文明意识不断增强,社区凝聚力空前高涨、居民和社区之间已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文明、和谐之风已吹遍社区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