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加精准科学地推动贫困妇女尽快脱贫增收,武威市妇联以特困县古浪县、天祝县,凉州区、民勤县的插花片区建档立卡村为重点区域,以建档立卡户中的贫困妇女为重点对象,以持续增加贫困妇女收入为核心,大力实施“陇原妹走出去、陇原巧手干起来”精准扶贫行动。截止11月底,共创建市级示范基地12个、培树经纪人80名,培训陇原巧手12920名,陇原巧手骨干158名(市级40名、县级118名),家政服务员2082名。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等培训18期,培养高素质新型女农民3600人。
一是摸清贫困底数,夯实帮扶发展基础。
按照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的要求,摸清全市贫困妇女底数,对全市的贫困妇女做了全面、精准、详实的摸底调查登记,并建立台账。共统计全市贫困妇女9.16万人,其中16-60岁需要帮扶贫困妇女40335人。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从产业、技术、就医、就学、信息、融资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截止目前,已通过培训输转、“两癌”救助、扶贫项目等精准帮扶妇女33368人。
二是加大政策宣传,转变妇女择业观念。
一是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利用报纸、电视台、网络、微信等媒体进一步宣传劳务品牌项目重要意义及政策规定大好时机,宣传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妇女手工编织产业市场需求情况、家政服务劳务信息,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妇女学习技能、创业增收的热情和潜能。二是通过进村入户、个别座谈、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帮助妇女克服“怕吃亏、怕吃苦、不敢闯、不敢干”的消极意识,鼓励她们到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求发展。
三是搭建服务平台,拓展妇女增收渠道。
一是搭建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和调动劳务经纪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动员武威市御众堂母婴专业护理中心等积极与甘肃陇原妹巾帼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对接,建立输出地与输入地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开展中级月嫂培训与家政服务员输转工作,实现供需一对一高效便捷匹配,满足服务需求。元旦、春节、国庆等节假日期间,联合就业部门和企业举办招聘会等活动,及时向妇女就业创业提供信息咨询和指导,争取用人单位的支持,为妇女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二是搭建创业平台。创建北京世纪通达人力有限公司等4个市级“陇原妹”劳务输转示范基地,同步建立“姐妹维权驿站”;拓展凉州区金兰月嫂服务站中心等4个市级巾帼家政服务示范基地;创建凉州区巧手手工编制坊等4个市级妇女手工编织示范基地。最大限度地把贫困妇女推向广阔市场,实现增收致富。三是搭建帮扶平台。“三八”节期间,组织全市女企业家代表与致富女能手代表交流致富经验和企业发展理念,鼓励引导她们充分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发展产业,互帮互助,带动、吸纳更多贫困妇女创业就业。同时,加强与上海互家联家庭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富平学校等的合作,定向培训和输送“陇原妹”品牌家政服务员。
四是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妇女致富水平。
一是专题安排妇女创业培训工作,市县区妇联在充分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培训方案,做到培训人员、培训师资、培训场地、培训内容、培训质量五落实。市妇联培训40名“陇原巧手”骨干,充分发挥巧手骨干在技能培训、创意研发、产品生产、成果展示、管理销售、拓展市场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帮助带动更多贫困妇女“干起来”灵活就业、脱贫致富。二是选拔4名优秀家政人员参加甘肃省首届陇原妹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大赛,在家政服务、育婴、养老护理三个职业项目的角逐中取夺了名次,增强了实际操作能力。先后组织40名“陇原巧手”骨干赴凉州区、古浪县、民勤县观摩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抱团发展。三是典型引领。培树女经纪人80名,充分发挥她们与市场对接的优势,紧抓市场和订单两个环节,带动手工编织产品除在本地销售外,还远销广州、深圳等地,销售额达100万元以上。四是开展妇女手工编织作品展销活动。凉州区妇联征集贫困妇女、“两癌”患病妇女手工编织作品480余件,举办展销活动,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妇女手工编织产品的认知度;古浪县妇联在草帽编织基地和地毯编织基地采用订单培训模式,促使就近贫困妇女实现了照顾家庭和增收致富两不误,月收入达1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