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1岁的宣化镇利丰村村民闫红玲,对患病公婆不离不弃,悉心照料,与丈夫相敬如宾,夫唱妇随,用心默写孝德情,用爱诠释真善美,受到乡邻的交口称赞。
“人心都是肉长的,感情也是相互的,谁都有老的一天,婆婆对我好,我就更应该对她好。孝敬老人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孝敬的同时也是在给自己修福。”闫红玲说。数九寒冬,一股强寒潮让北方的室外滴水成冰。走进闫红玲家,整洁的农家四合院,干干净净,屋内炉火正旺,黑油油炉盘上,一壶开水“扑哧扑哧”地冒着热气,红红的地砖,整洁的土炕映衬出女主人的贤良。74岁的婆婆殷玉兰正准备做午饭,看到刚刚打完新冠疫苗回来的儿媳妇,赶紧招呼她到炉子边烤烤手。
“要没有这么好的儿媳妇,我这条老命早就没了,自从嫁到我家20多年,我和她从未红过脸。孙子上大学,家里全靠媳妇一个人忙活,负担重着哩!”说起媳妇的好,殷玉兰赞不绝口,沧桑的脸笑成了一朵花。尽管行走离不开手杖,但她还是坚持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尽量减轻儿媳妇的负担。
2017年4月,殷玉兰因高血压引发脑梗,不省人事,当时,儿子在外打工,儿媳闫红玲就和公公手忙脚乱地将她送到县医院,住了几天院,情况急剧直转,医院下了病危通知,无奈之下,她拉着病危的婆婆回了家,邻居和家人都觉得没救了。看着毫无意识的婆婆,心底善良的闫红玲没有放弃,整天守在跟前,端茶喂饭,翻身擦洗,经过10来天的精心照顾,婆婆奇迹般的缓了过来,渐渐有了意识,但说话还是言语不清。那个夏天,闫红玲既要干地上的农活,还要伺候瘫痪在床的婆婆,经过7个月的精心照料,硬是将婆婆从死神边上拉了回来,并且从蹒跚学步,到能在她的搀扶下下炕活动,说话也一天天明朗起来。我们很难想象,曾经语言浑浊,瘫卧在炕,如今却快言快语的殷玉兰患病时的样子。
婆婆算是能基本自理了,去年,闫红玲的公公又得了老年痴呆症,整天絮絮叨叨,也不知说地啥,只认得自己的儿子,其他人都不认识。自从婆婆患病后,患有眼疾的丈夫也不再外出打工,但是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靠闫红玲打理,尽管这样,她依旧很乐观,听话懂事的儿子更是她的骄傲。太阳红的时候,闫红玲会搀着婆婆,哄着公公到院子里晒晒太阳,陪他们说说话。“人怕伤心,树怕伤根,用心暖心,日久见人心,爹妈就是一个家庭的根,妈在,家就在,姑姐外甥回娘家,也有去处,家庭的完整和睦,就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闫红玲说,她和公婆和睦相处的这些年,秘笈就是相互理解、忍让。
有人说,婆媳关系是猫和老鼠的关系,但闫红玲不那么认为,她说,谁都有烦躁和有情绪的时候,家,就是发泄情绪的地方,婆媳之间只要忍一忍、让一让,没有过不去的心坎,这就是一位农村妇女最朴实的话语,也是她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