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是“迅速平复”?
孩子大哭的时候,我们脱口而出的是“不要哭”?
我们总希望孩子能一直开开心心,却忘了,孩子的泪和笑一样重要。
“爱发脾气”几乎是所有妈妈对自家孩子的一致评价吧。
可实际上,“发脾气”是有原因的。小时候常发脾气,是一种健康的沟通方式。
孩子跟你发脾气是好事,
你要珍惜
早上打了个拼车,一下子拼上三单,与笔者同路的,是一个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妈妈和一个去老年大学上课的老人。
孩子看起来也就三四岁,好像没睡醒,一脸的不情愿。妈妈要给他擦擦鼻涕,他烦躁地推开,妈妈让他好好吃饭,他扭过头去不理不睬,妈妈想给他戴上帽子,一下子成了压倒他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一下子爆了。
他对着前面的车座又踢又踹,对妈妈又扭又打,还有几次,不小心打到了那位赶去上课的老人。妈妈有点不好意思,一边控制住孩子的手脚,一边连声和老人道歉。
她说:“我家孩子脾气太大了,稍有不顺心就发作,我打也打过,道理也讲了不少,怎么也管不好他这个臭脾气。”
没想到老人家微笑着说:孩子跟你发脾气,是好事,你要珍惜啊!
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
阻止发脾气才是
也许看到这里,你肯定会不解,哪还有这个道理,这不是助长孩子脾气越来越嚣张吗?但实际上,孩子发脾气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发脾气的过程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别有益。
儿童心理学者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曾说过:
“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
所以,当孩子情绪激动时,不妨让他们痛痛快快地发一发脾气,哭一哭,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一些的时候,我们再来帮助他们学会合理地抒发情绪。
想想我们什么时候最爱发脾气?是不是情绪已经累积到一定程度,突然袭来的某件事,掀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时候我们的脆弱,全部化作愤怒爆发出来。心里满满的都是委屈,和不被理解……
根据心理学调查,成人要到30岁以后才能学会理解自己的情绪,面对它,学会处理它。
成年人尚且都不一定能处理好情绪问题,更何况孩子呢?
这个小小人儿在发脾气的时候,其实是在向我们求助,我们不但没有给他帮助,取而代之的却是指责、惩罚和熟视无睹……想想就心疼。
如果你三番五次地向一个人求助,但每次都被残忍地拒绝,下次你还会找他吗?
所以有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安静,越来越封闭,如果你的孩子从来都不敢在你面前哭,实在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那只能说明,他的心里装满了对你的失望。
孩子经常压抑自己的脾气,
严重者可能出现心理疾病
孩子愿意在你面前哭闹,是好事,不发脾气才是坏事。发脾气说明他愿意与你做正面情感的交流。
想想我们这一代人从小被压抑的情感,压抑有一定的自我保护作用,压抑就不会被打骂了,但经常压抑,就可能出现心理失常,心理疾病。所以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理问题特别多。
帕蒂·惠芙勒说:
孩子喜欢在家里表达全部情感,是因为在家里他能被倾听和理解。
孩子被理解的越多,以后在外面他就会变得越好。所以,如果你家有一个常发脾气的小魔头,那么恭喜你,这是好事。
一个不发脾气的小绵羊,才不是我们想要的。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希望各位妈妈能够正确处理与孩子之前的感情,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语,多多陪伴他们,那才是真正的完整。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
正是培养他情商最好的机会
对极端情绪的调节,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情商。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正是他的情绪走到极端的时候,这恰恰是培养他情商最好的机会。
1
哭闹的时候,教会孩子认清情绪
孩子的负面情绪有千百种,但是能表现出来的形式只有“哭”这一样。
当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家长应该做的不是跟着起哄,而是冷静下来,帮助孩子正确疏解。
孩子发烧哭闹的时候,可以告诉他因为身体不舒服,你很“难受“是么?
不能继续吃冰淇淋的时候,可以告诉他,妈妈不让你吃冰淇淋,你很“沮丧“是么?
看到秋千上有别的小朋友,他又哭又闹,你可以告诉他,等待的过程让你觉得你很“不耐烦“是么?
如果孩子不认识情绪,那么所有上述情境造成的“想哭感”只会让他们恐慌,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在某些时候自己那么烦躁想哭。
如果父母再添油加醋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不许哭、真烦人。”慢慢的孩子就会不敢发泄自己的情绪,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会让他感到自卑,因为“这样的他”妈妈不喜欢。
如果孩子认识了情绪,他就能学会接纳和表达,家长也能做到共情,孩子的情绪可以得到自由的释放。
我原来是因为身体“难受“才烦躁的;
我就是因为等待时间太长觉得”不耐烦“才想跟妈妈发火的。
很多时候哭闹升级的原因,就是因为家长的不理解。
当孩子们在精神上被接纳之后,无一例外心情会变好,而不会继续跟你死磕。只要让他相信,让你生气讨厌的只是他们过分的言行,而不是他们本人。
早期帮孩子认识的情绪越多,他的自控能力就会越强。
当然,学会教孩子情绪表达和沟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可能需要反复很多次。
2
帮助孩子学会排解情绪
认识情绪之后,需要帮孩子做的就是排解情绪。几个小妙招:
1. 说不之前,先说爱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好奇,我们不可能一味满足,但是,说不也可以饱含深情。
“你不能抢小朋友的玩具,虽然你很喜欢,但是不能玩。你很难过么,那妈妈抱抱你吧?”
“妈妈特别喜欢你的白白的牙齿,但是今天不能再吃糖喽。”
所有“不”得拒绝,都可以带上一句“爱”的表达。
2. 接受孩子的发泄方式
拒绝必然有不满,情绪总要找出口。
我们只要记住,孩子宣泄,是对情绪,不对你。
有的孩子爱扔东西,有的孩子爱大声喊,有的孩子闷在屋里狂画画… …
不管你的孩子是哪种,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你能够承受的最大范围内允许她。比如摔东西,你唯一需要沟通的就是告诉孩子哪些不能摔,比如杯子、电器。而那些可以尽情摔的,比如皮球,软垫;摔得再欢妈妈也不要干涉。
另外,不要以你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宣泄的窗口。
比如大人生气的时候就爱摔东西,摔的时候觉得特别带劲,摔完觉得特别痛快,但是孩子生气就爱大声吼,大人特别不喜欢别人吵,但是如果那是孩子喜欢的发泄方式,大人再不喜欢,也不要去阻止。
3. 父母要学会道歉
育儿的路途这么长,恐怕再有修养的父母也难免有失控的时候。当你为自己的失控后悔的时候,平息完怒气,别忘了给孩子道歉。
“对不起,妈妈刚才太凶了,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因为......,妈妈最爱宝贝了。”
有的孩子个性非常强,每次父母凶他他都不会哭,而当父母给他道歉的时候,他才会忍不住哭出来。
作为父母,我们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以身作则,该教育的时候就教育,该道歉的时候就道歉,这样才能让孩子耳濡目染地学会表达情绪,也能让孩子在父母循序渐进的引导中,正确地将情绪发泄出来。
最后,有研究表明,眼泪还可以降血压,促进心理状态的平衡。泪水里包含了皮质醇和应激激素,当我们哭的时候,实际上是从身体里释放压力。
一个心智健全的孩子,不是永远快乐,而是在经历过悲伤之后,有自我恢复的能力,在通过应对不同情绪的经历中成长为乐观、勇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