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活泼有趣,热诚,无所畏惧,热情洋溢,精力充沛,信任、开放态度……
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特质都是有保质期的,几乎所有的孩子在1岁左右都会对重力感兴趣,对吃饭时往地上扔碗筷兴奋不已;但是到了二十几岁,很多人的生活就陷入了一成不变。
“幼态持续”,对于当父母的来说,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特质:
陪孩子为自然界发生的一切而感动,为彩虹而欢呼,为鸡蛋孵出小鸡而欢呼,由衷欣赏四季轮回的美……这样的赤子之心,一定会在孩子的心里,埋下小小的种子,让他/她变成更好的人。
就在春节前一天,我一岁半的儿子干出了一件特别辞旧迎新的事儿。
虽然他刚学会走路没几个月,却以堪比篮球后卫的灵敏身姿,优雅从容的避开我的追捕,在我的尖叫声中把我的手机扔进了马桶。伴随着机生最后一声:咕咚,我儿子发出了惊喜的尖叫。
这种原始的狂喜已经离我很遥远了,特别是在他出生之后。然而,这个事故仅仅是我作为母亲的职业生涯中无数槽点里的一朵小浪花而已。
和其他动物比起来,
我们人类的小孩实在太难养了
生出来要一直抱着,需要大人24小时的看护。
抱到一岁才开始学走路,
跌跌撞撞,很容易受伤
吃饭还要先吃流质,一口一口地喂,
再长大点还要经历terrible 2 horrible 3阶段
无休止地调皮捣蛋的童年
以及天都不知道会搞出
什么破事儿的青春叛逆期
……
反观动物们带小孩就轻松多了,
刚出生几个小时的羚羊宝宝
就能逃脱猎豹的追捕,
而人类宝宝要在地上爬一年多……
父母吃什么幼崽就吃什么(哺乳期除外),
不管是草啊树叶啊虫子啊生肉啊,
动物宝宝们都可以大快朵颐。
成熟懂事得特别快。
生物学家做过一项研究:
狐猴、恒河猴、大猩猩
从出生到成熟需要的时间是分别是
2.5 / 7.5 / 10(年)
而人类呢?
需要20年……
大多数种类的哺乳动物,包括猿类在内,
都是从婴儿期直接进入成年期,
但是人类的童年却无比漫长。
抬头问苍天,
为什么要给我们如此巨大的挑战?
“幼态持续”,
让人类保留了珍贵的特质:“好奇心”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社会生物学家提出了一个叫做“幼态持续”的理论。幼态持续(neoteny)是指个体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发展的延迟,有机体通过进化获得改变,以便其成体保持幼年的某些特征。
人类正是幼态持续的,在所有物种中,人类的童年期是最长的,我们的大脑生长也最慢、骨骼化最慢、人类的成体保留了许多胎儿的身体特征,行为上表现为好奇心、玩性和灵活性等童性特征。
《无问西东》里有一句话很动人:“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为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这就是所有人类孩子的状态,他们的好奇心实在是太旺盛了。
玩水,玩食物,玩沙子,要去摸所有没有见过的东西,并且放在嘴里咬一咬尝一尝,再在桌子上敲一敲,或者丢到地上听响声,到了会说话的年纪,就是每天十万个为什么挂在嘴边。
这样的好奇心也让大人苦不堪言。
不能吃虫子!
电梯的按钮只能按一个不能全部都按!
马桶不是垃圾桶~
大米是吃的,不要全部撒在地板上!
然而,正是这些让父母头痛的幼稚行为,在人类进化中起着核心作用。人类发展至今,几乎所有的成就和发明都源于孜孜不倦的好奇心。
海的另一头是什么?
于是发现了新大陆
飞是什么感觉?
于是发明了飞机
没有见过跑车在太空里遨游吧?
于是马斯克把跑车送上太空
曾担任过四任美国总统顾问团成员的本尼斯教授,在撰写《极客与怪杰》一书时发现:
每一个持续扮演着领导角色的“怪杰”,都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品质: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让他们保持了跟年轻联系在一起的特征:好奇、顽皮、热心、无畏、热情。
赤子之心是“幼态持续”的体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拥有无拘无束的好奇心,而这无异能促使人们从经验中学习、增强观察力、激发创意。
当然成功人士总是少数,但是好奇心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无比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