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Pc
isPad
isPhone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动态 >  白银 > 
细针细线绣出锦绣天地——记“白银市妇女手工编织十佳巧手”张永翠
时间:2016-12-12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今年44岁的张永翠性情温婉、憨厚朴实,从小喜欢手工刺绣。多年来,她勤学苦练,不但熟练掌握了景泰传统手工刺绣的针法、调色、构图等技能,而且积极创新,把本地传统的刺绣技艺与苏绣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技艺,成为当地响当当的绣娘,2015年3月获得“白银市妇女手工编织十佳巧手”的殊荣,2016年3月被评为全市“巾帼致富带头人”,5月被白银市政府评为白银市民间艺术大师。

白银市手工编织巧手——景泰县张永翠工作场景照 (2).JPG

从小酷爱刺绣

     1972年5月,张永翠出生在景泰县正路乡三墩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农业社时代,父母早出晚归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作为家中老大的她,不得不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8岁时,她瞒着父母去学校报名,领到课本高兴回家,但无论如何,都没能说服父母,她失去了读书的机会。

     倔强的她并没有向命运屈服,看到祖母做针扎、绣鞋垫,在照顾弟弟妹妹、做好家务之余,张永翠开始学习刺绣。由于她心灵手巧,8岁时就可以做鞋垫,14岁就可以灵活使用掇花针,为周围邻居画被单、鞋垫。由于酷爱花草,7岁时,将母亲为她做的过年新衣服后背上的一朵向日葵剪下来做刺绣的样本,那时,农家孩子的一件棉布新衣服要过3个年,每逢过年才可以拿出来穿上,过完元宵节就要放进柜子里等待下一个春节。剪破了衣服,她不但挨了母亲几巴掌,而且3年都没有过年新衣服。14岁时,她相中母亲柜里扯下的一块布料,便偷偷拿出来剪成小块,绣了花被单,母亲发现后,又惩罚了她。

白银市手工编织巧手——景泰县张永翠工作场景照1  (2).JPG

想放设法发展刺绣

     渐渐的,随着岁月的推移,技艺的纯熟,邻居、亲戚经常请张永翠做鞋垫、掇被单、绣枕套,她成了本村的巧手。1994年12月,她结婚了,与同乡长川村的朱万明结为伉俪。他与丈夫相互体贴,生育了一双儿女,家庭生活美满,但由于村子偏僻,经济条件差,日子并不富裕。

1997年为了改善家庭生活,她与丈夫商量,把家搬到县城,依靠她的手艺租房开起了机绣店。并开始学习当地传统的手工刺绣技艺。2004年,县妇联在全县举办妇女手工刺绣技能培训班,张永翠以此为契机,勤学苦练,熟练掌握了景泰传统手工刺绣针法、调色、构图等技能。还多次自费去杭州学习苏绣,积累了丰富的刺绣经验,她把当地传统的刺绣技能与苏绣的针法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技艺。

     随着手工刺绣技艺的纯熟,张永翠成了远近闻名的绣娘,好多爱好刺绣的妇女闻名赶来学刺绣,她都热心传授技能,出师的学员多了,她们制作的大批绣品需要找销路,张永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说服丈夫放弃外出打工,在县城开起店铺,专门经营绣品装裱、销售。由于他们讲诚信,服务态度好,店铺生意兴隆。2010年5月,他们牵头成立了景泰县景秀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同时采取到村社培训、到农户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有效提高了手工刺绣制品的制作水平和经济效益,推动了手工刺绣产业快速发展。

白银市手工编织巧手——景泰县张永翠工作场景照1  (1).JPG

刺绣绣出精彩人生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2年4月,丈夫因车祸仓促去世,张永翠顿觉天旋地转。但她并没被这一晴天霹雳击垮,柔弱的肩膀依然挑起了抚育儿女的重担,昂首阔步与苦难抗争,凭借娴熟的手工刺绣技艺创造着新生活。

      她的绣品画善于描述人物、山水、鸟兽、虫鱼、古诗词、唐卡,画面针脚细腻、线条流畅、风格典雅、具有很强的工艺性和观赏性。作品多次获奖,2010年10月,她的作品《高瞻远瞩》因技艺高超、特点突出,入选第二届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八骏图》获得白银·景泰第五届黄河文化风情旅游节“景十煤业杯”民间刺绣技术比赛优秀作品奖。丈夫去世后,她将无尽的哀思融入刺绣,耗时3年,手工刺绣了长6.4米,宽0.3米的《清明上河图》全图,2015年3月,这幅作品在白银市“中华保险杯”妇女手工编织品展评活动中,因刺绣技艺精湛、针法细腻、色彩和谐一举夺魁,获得特等奖, 5月在北京举办的“白银市妇女手工编织十佳巧手”作品专场拍卖会上拍得全场拍品最高价十万元。荣誉就是她创作的动力,至今,她已创作手工刺绣绣品画近千余副。

张永翠手工刺绣作品江山多娇.jpg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2013年9月,景泰县景秀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转型为景泰县锦源刺绣有限公司,公司设立展厅200㎡,展示公司产品,生产车间220㎡,组织60多名妇女集中编织手工制品,先后开发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绣品画、真丝围巾、丝绸灯、小饰品等4个大类30多个花色品种,同时承接各种手工来料加工,年签约订单20—30万元,公司年收入近100万元。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去年4月,张永翠随市妇联到庆阳考察学习后,积极开发香包、丝绸灯等产品,增加香包品种,优化丝绸灯工艺流程,注重绣品选材用料,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制作的绣品、香包、真丝围巾销往北京、新疆、青海、兰州等城市。

     张永翠说:“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近几年,她不但在公司开展免费培训,而且积极为文化、县妇联、县总工会等部门举办的手工刺绣培训班授课,将自己的刺绣技能毫无保留的手把手交给其他妇女,参与培训妇女2000多人。培训中热心对待每一位参训妇女,在去年县妇联的培训班上,一条山镇水源村妇女王明从坐着轮椅来学刺绣,张永翠每天早晨将她背上二楼培训教室,培训完又将她被下楼放到轮椅上,20天坚持不懈。

     张永翠时常无不感慨地说“没有妇联,就没有我的今天,妇联真是我的娘家人。”的确,在她发展手工刺绣的道路上,各级妇联组织倾注了大量心血。通过县妇联的培训班,她学到了技能,经县妇联协调,她多次代表景泰文化产业参加兰洽会,红梅怒放、牡丹吐蕊、玉兰清香、溪水潺潺、骏马奔腾、园林优雅……,一幅幅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华贵典雅、精美绝伦的绣品画令中外客商叹服。2015年5月的“白银市妇女手工编织十佳巧手”作品北京专场拍卖会上,拍出她的作品8件,总收入15.8万元。2014年,她创建的景泰县锦源刺绣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全省妇女手工编织示范基地,省妇联一次性拨给扶持资金5万元,为她缓解了资金压力。最近,又被省妇联确定为全省“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将下拨扶持资金5万元。省、市、县各级妇联组织多次邀请各界媒体做了大量宣传工作,提高了她和公司知名度,近日,张永翠接受了《中国妇女》杂志专访。

张永翠花3年时间绣出的清明上河全景图.jpg

     梅花香自苦寒来。张永翠在飞针走线刺绣中培养了高尚的人格,凭着对刺绣的热爱,战胜了生活中遭遇的重重苦难,用一针一线绣出了精彩人生。2012年入选景泰《百年人物史话》,近几年,中国妇女报、省广电总台、《兰州晚报》、《白银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她的事迹,她的刺绣事业正在一步步走向锦绣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