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庄浪县妇联以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为目标,以党群共建创先争优为动力,坚持抓发展大事,办民生实事,解妇女难事,使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注重“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服务大局重点,打造妇女儿童温暖之家。2011年,县妇联把建好“妇女儿童之家”作为妇联组织服务党委工作大局,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载体。创建培育了水洛街道办东街社区、水洛徐碾、柳梁陈山等一大批“妇女之家”示范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实现了妇女之家建设百分百全覆盖。在水洛街道办、东街社区、县第三小学建成了3所流动儿童之家,统一发放了价值6万元的电脑、电视机、电子钢琴、篮球、乒乓球等硬件设施和文体器材,为流动儿童开展活动创造了条件。建立健全了各类管理制度和卡簿表册,使每个流动儿童之家都达到了有机构、有制度、有安排、有队伍、有资料的“五有”标准。在全县教育、卫生、法律、三八红旗手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中招募了300名9支社区巾帼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和流动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使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真正实现了“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二是突出促进和谐目标,大力倡扬文明新风。 “三八”期间,由县妇联主办、县委宣传部、县环保局、住建局等20多个单位联合举行了庆三八“环保杯”巾帼颂党情文艺演出暨纪念“巾帼建功”活动20周年表彰大会。表彰命名了10个“巾帼文明岗”和20名“巾帼建功标兵”;在县电视台开辟“巾帼风采”栏目,大力宣传近年来妇女工作成果以及致富女能手李改弟、教子有方好家长王红梅、下岗创业明星李小林等4名先进妇女典型,以她们的先进事迹影响和带动妇女,在全县营造学典型、争典型、促和谐的浓厚氛围。在全县广泛开展以“致富星、孝爱星、守法星、诚信星、新风星”为主要内容的“和谐五星”创评活动,树立“和谐五星”360名,建立“美德在农家”示范点3处,平安家庭示范村3个,树立各类特色家庭380户,优秀家庭成员450名;邀请中国时代感恩励志教育讲师团和全国家庭教育巡讲团在我县一中、水洛中学、水洛镇中心小学等16所中小学校开展了家庭教育知识宣讲活动16场次,培训学生家长6万余人。活动的开展,弘扬了家庭美德,传播了家庭文明,倡导了社会新风。
三是突出服务妇女主题,推进城乡妇女发展。年内,全县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38期,培训妇女4500多人次;培养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30名;新建高标准“巾帼示范村”4个,创建巾帼科技示范基地4处。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县财政一次性注入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400万元,发放贷款4025万元;向北京输送家政服务员81名;联合县人社局、职教中心完成了230名家政服务员培训鉴定工作。在城镇,紧紧抓住“巾帼建功”活动20周年契机,进一步加大“巾帼文明岗”在县恪怡药业公司、金仕通盛达制衣公司、县中医院等非公企业和窗口行业的创建力度。洛怡药业公司妇代会筹资5000元,深入万泉镇中心小学开展了巾帼志愿者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公司20名女职工还与韩店镇东门村25名单亲特困母亲、贫困留守妇女结成送技术、送信息、送农用肥等帮扶对子,使爱心助困活动成为公司妇代会的一项经常性活动;金仕通制衣公司妇代会围绕“岗位建功、岗位成才”、“学技能,提素质”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激发了女员工学业务、比成绩、比贡献的积极性。
四是突出维护权益职责,推动妇女儿童环境优化。年内,县委组织部、县妇联、民政局等部门联合先后深入通化、韩店、郑河等5乡镇8村的48名老党员、贫困妇女、单亲母亲、孤寡老人家庭开展了慰问活动,为她们捐送棉衣被85件,发放慰问金2.5万元;筹措2000元帮助柳梁陈山村农家女柳云霞自编自拍电视剧《叶子的包办婚》;为县特殊教育学校的4名聋哑儿童发放慰问金1200元。筛选调查47名“两癌”患病妇女,已将16名符合条件的患者上报市妇联,力争得到救助。积极争取省妇联救助资金2万元,在柳梁中心小学创办“春蕾女童班”1个,救助女童50名。充分发挥“12338”维权热线作用,共受理来信来访案件37件45人次,办结36件,结案率达97.3%,有力地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五是突出强基固本任务,提升组织建设活力。2011年,县妇联把提高妇联干部素质作为推进创先争优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兴勤奋学习之风,在县妇联机关倡导 “12345”学习计划,即每周集体学习不少于1小时、每月每人完成2篇心得体会、每年人均完成学习笔记3万字以上、每季每人至少阅读4本书、每天每人5分钟普通话朗读。通过抓学习,县妇联干部职工形成了爱读书、爱学习的良好习惯,妇联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截至目前,有188信息、9篇理论文章被全国、省市妇女网、《甘肃妇工》等刊物选登。为了加大妇女工作的宣传推介力度,县妇联开通了“庄浪妇女网”,为广大妇女搭建了信息交流、展示风采的平台。借县、乡换届契机,积极向组织部门推荐优秀妇女干部20名,其中提拔使用6名、交流到重要岗位5名,有力地促进了女干部的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