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县妇联以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为己任,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建立志愿服务网络,努力培育具有静宁地域特色,向上、向善、向美的主流价值取向,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强化三项基础,营造志愿服务风尚。一是强化阵地建设。在村、社区建立志愿者服务室,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充分依托各文化站、妇女之家等,建立志愿服务点,负责做好具体的志愿服务。二是强化队伍建设。招募具有组织管理工作经验和特长,且积极性高、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优秀志愿者。每个乡镇、街道办组建成1个志愿者服务总队、每个村、社区志愿者服务支队,以及家政服务、文体活动、心理疏导、医疗保健、法律服务等专业服务组。三是强化宣传氛围。一方面依托村、社区公益广告宣传,以文明守礼提示牌、LED显示屏、社区文化墙等形式,全方位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另一方面,借助网站、广播、电视、报纸刊播志愿服务信息,普及志愿服务知识,不断营造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突出三项重点,拓展志愿服务内涵。一是突出邻里互助志愿服务。全面推邻里互助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内涵,通过开展平安村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方便邻里志愿服务活动,倡导邻里之间互知、互敬、互帮、互助。二是突出推进重点工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中心工作,组织开展志愿服务集中行动,开展了“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争当”、携手静宁妇女·共建美丽乡村”、“节能减排家庭行动”活动等,让志愿者以实际行动,助力中心工作全面推进。三是突出“最美”宣传。发动社区开展寻找左邻右舍的凡人善举,挖掘一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优秀志愿者典型,通过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传承弘扬社会正能量,掀起“人人争做最美志愿者”的热潮,使志愿服务从个体热情变为社会风尚。 开展三大服务,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一是开展扶弱帮困。组织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关爱外来务工家庭子女、关爱留守儿童和关爱贫困家庭学生等困难群众的学雷锋志愿活动,各村、社区志愿者采用结对帮扶、组团服务等方式,为这些困难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学习帮扶、心理关爱和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提供帮助。二是开展便民服务。根据村、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开展家电维修、免费配匙、修磨刀具、缝补衣服、健康义诊、义务劳动和维修器材等便民利民服务,并形成了服务长效服务机制。如街道办定期在东城区社区志愿服务点为居民义务维修小家电。三是推进和谐建设。开展村、社区文化志愿活动,巾帼文体队志愿者发挥自身文艺特长,长期免费为居民编排特色文艺项目,活跃社区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