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参加了区上举办的培训班,我的眼界开阔了、思维也活了,家里苹果园的收益也年年见涨,今年我打算向村里申请,看能不能在果园里把鸡也养上,咱也搞个‘生态果园’。”说起自己耕耘多年的苹果园,西峰区后官寨乡王岭村村民安倩脸上充满兴奋。近年来,西峰区加强对妇女儿童的关注度,用培训提升妇女素质,通过完善社会救助工作扶持贫困、弱势妇女儿童,谱写出“救弱扶贫、共创和谐”的新篇章。
诚心,用培训强素质
2004年,安倩听说红富士苹果的行情不错,就先在自家地里种了起来。当苹果树第一次结果时,安倩被泼了一头冷水:苹果是丰收了,可是个儿太小,品质也不行,结果连成本都没收回来。
2009年,安倩参加了区妇联下乡举办的优质苹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班,她才明白种植苹果是要靠技术的。从此,她利用培训班下乡的机会,多次邀请专家到自家的果园现场指导。
现如今,安倩的果园规模增加了一倍,每年仅苹果一项就能净赚三四万,2010年,她的果园被西峰区命名为“妇字号”苹果栽植示范基地。与此同时,在她的带动、劝说下,村里的很多妇女都参加了区上举办的培训班,有的有了小规模的苹果园,有的搞起了手工编织、香包刺绣等副业,平均每年都能增加五六千元的收入。
为了提升全区妇女的整体素质,西峰区加大了对城镇下岗妇女、无业妇女的培训力度,同时还将培训班开到了农村田间地头。2010年,西峰区举办家政服务员培训班2期,举办大龄女童培训班2期,举办优质苹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班10期,为妇女致富打下了基础。
爱心,让人生不“打折”
“刚上学那会儿,我很自卑,不敢和同学说话,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但是自从到了这个‘留守儿童之家’,我认识了许多和我境遇相同的同学,在这里我们唱歌、上网、做游戏,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也变开朗了,现在我是班里的文艺委员,还在学校的歌咏比赛中获过奖呢!”,正在董志小学上六年级的王敏微笑着说。
王敏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和外婆生活在一起,是个不折不扣的“留守儿童”。近年来,为了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融入社会,西峰区建立了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在各乡镇依托学校建立了9所留守儿童之家,为每所“留守儿童之家”配备价值2.4万元的液晶电视、计算机、桌椅等物资,每一所“留守儿童之家”都安排兼职老师担当“爱心妈妈”和心理咨询师,照顾他们的生活,并进行心理疏导、成长监测。同时西峰区还组织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义诊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免费体检,使留守儿童的童年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丰富多彩。
仁心,让贫弱不无助
“我丈夫偏瘫之后就让这个家日子过得紧巴巴,2009年我又得了腿部肌肉萎缩,当时真的感觉天都塌了,一想到外债借了好几万,每天都不敢出门。”彭原乡刘岭村女村民韩君艳感慨地说。但是令韩君艳没想到的是,西峰区妇联通过基层妇联得知韩君艳的情况后,迅速向区上作了汇报,多方奔走,不仅为其争取市、区级救助款,还把她列为大病救助的对象。2010年春节,当韩君艳从市委常委、西峰区委书记阎安手中接过5万元的救助金和价值千元的年货时,她感觉自己的天又亮了。
现在韩君艳已经还了一部分外债,家里的老房子也进行了维修,还准备养殖獭兔。她指着新建的兔舍说:“前几天,我去华池县考察了一下养殖獭兔的事儿,我打算申请点启动资金,我要自己还剩下的外债。”
长期以来,西峰区始终将贫困妇女儿童作为一项重要关注点,将贫困妇女、儿童分为14类,并建档立卡,对救助对象的基本情况、家庭成员、贫困原因等详细登记,定时走访,建立起妇女儿童长效救助机制。2010年,西峰区妇联与红十字爱心医院合作,对1000多名农村妇女开展了免费体检和部分妇女病免费诊治活动,先后救助贫困妇女200多人,发放救助金10.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