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闲置劳动力进城务工,寻求增收致富的途径,在带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纯收入增加的同时,也衍生出“386199”(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部队。其中,留守妇女这一群体尤其值得关注,她们既是家庭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也是家庭生活中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顶梁柱。
我县共有农村妇女51853人,已婚妇女37157人,农村留守妇女有2495人,占已婚妇女的6.71%,其中40岁以下留守妇女1846人,占留守妇女总数的74%。从文化程度上看,我县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共1791人,占全县留守妇女总数的82.5%。今年以来,县妇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妇女生产生活情况,通过采取调查摸底建队伍、整合资源建阵地、强化管理建机制、创新载体建特色等措施,为农村留守妇女搭建了一个学习培训、互帮互助、表达诉求、化解矛盾、情感交流及文化活动的良好平台。
一是建立阳光家园,丰富留守妇女文化精神生活。县妇联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及资源,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万元,在原有3所省级留守妇女阳光家园的基础上,今年新建合黎乡六三村和宣化镇站南村2所省级留守妇女阳光家园及黑泉乡黑泉村、罗城乡常丰村等4所县级留守妇女阳光家园。本着高标准建家、科学化运行、高质量管理的原则,制定了阵地建设及活动实施方案和“阳光家园”管理、留守妇女培训与活动等制度,明确了工作人员职责任务,建立了种养殖留守女能手、残疾留守妇女、贫困留守妇女等各类登记册和留守妇女电子信息库,健全完善了工作机制。同时,有效整合资源,配备综合文体活动室、报刊阅览室、微机室、文化作品展览室、悄悄话室、培训室等“六室”,为留守妇女提供文体娱乐、科技培训、心理咨询、帮扶关爱等各方面的服务,让留守妇女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集学习、培训、活动于一体的“温馨家园”。
二是实施项目培训,力促留守妇女增收致富。针对广大农村留守妇女缺少创业技能这一突出问题,县妇联借助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的实施,依托乡镇劳务输转中心、农村妇女学校、“妇女之家”等阵地,采取灵活办学、送教上门等形式,在有创业意愿、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农村留守妇女中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并聘请县职业中专、县乡农业技术人员采取现场技术指导和集中理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种植、养殖、家政、法律法规等创业技能培训42场次,培训留守妇女2800多人次,提高了留守妇女创业就业技能。同时,充分发挥女能手、女科技示范户的传、帮、带作用,结合妇女小额担保贷款项目的实施,引导留守妇女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今年,共创建8个市、县级绿色农畜产品示范基地,各类基地共申报认定无公害产品12个、绿色产品2个、有机产品2个,培树妇女贷款先进典型148人,创业致富带头人322人,留守妇女在创业中的科技转化率达60%以上,人均增收预计在570元以上。
三是组建互助组织,力保留守妇女减负分忧。为了帮助解决留守妇女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现“生产有人帮,生活有人问,心灵有人暖”的目标。由各村妇代会牵头,按照“自由结合、自愿组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六自”原则,成立了400多个留守妇女互助组,开展各类互助活动1320余次,即农忙互相帮工的生产互助组、种养殖业相互交流技术的技术互助组、共同研究市场行情和开辟销售市场的销售互助组、帮助照顾老人儿童等方面的生活互助组。充分发挥女村官、女能手的作用,开展定向结对帮扶,共结成帮扶对子200多对,为留守妇女提供各类综合性关爱互助主题服务活动21次。同时,组建了4支“流动小分队”,即生产互助队、科技致富队、矛盾调处队和健康咨询服务队,帮助留守妇女分忧解愁,积极发展生产,追求健康和谐生活,有效促进了社会进步,维护了稳定大局。
四是开展和谐创建,力扬文明进步时代新风。以“六进家庭”为抓手,开展载体丰富的“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借助“留守妇女阳光家园”等工作阵地,利用节庆日和闲暇时间,组织留守妇女开展学习培训、读书竞赛、唱歌跳舞、才艺展示、手工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她们组建秧歌队、锣鼓队、健身队、合唱队等留守妇女文艺队,提高留守妇女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丰富留守妇女业余文化生活。以“关注妇女生殖健康”为主要内容对留守妇女进行了妇科病免费普查普治。开展“五星级文明标兵户”、和谐家庭标兵、“十佳”种植养殖女能手及各类优秀家庭成员和“学习型家庭”、“科技致富之家”、“绿色家庭”、“低碳家庭”等各类特色家庭创评活动,在留守妇女中评选出了“五星级文明标兵户”22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等优秀家庭成员各20名,用主题活动提升了留守妇女创新发展的意识与能力,用实际行动呵护了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以留守妇女为标杆的“孝亲敬老、自强自立、创业创新、以德育子、扶弱济困”社会新风日渐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