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到一抹娇艳的红,一片滴翠的绿,大到几只呼之欲出的仙鹤、一个喜气盈门的福娃宝宝......一点一滴,一丝一缕,都浸透着她的心血。她凭借着一双巧手,让一根根干枯的麦秸,变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她就是高台县湿地之魂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传承人王艳萍。
耳濡目染 艰辛学艺
现年55岁的王艳萍是张掖市高台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普通退休职工,她闲转悠时,发现一家妇女手工艺品工作室,走进工作室,她就被眼前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深深的吸引了,其中一幅质感独特、古朴典雅的花鸟麦秆画吸引了她的眼球,她一边仔细欣赏,一边向老板讨教,顿时灵感激发,萌生了创作麦秆画的想法。小时候的王艳萍家境清贫,母亲是当地五金厂的工人,闲暇之余编些笊篱、铁笼子补贴家用,受母亲影响,她从小就喜欢做些手工活,什么剪纸、刺绣、针织都不再话下。被麦秆画吸引的王艳萍立马来了精神,她多次跑去工作室向老板讨教,亲自去田间收集麦秆,一有时间就在网上、书店查阅制作麦秆画的相关资料,制作麦秆画看似简单,但要经过割、蒸、煮、碾、浸、剖、烫、剪、贴九道工序,哪一道工序做的不够精细,都会导致麦秆画的制作失败。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艳萍一边学习,一边用各种方法反复临摹,十几年来,她不畏学艺的艰辛,不顾家人的反对,凭着对麦秆画的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先后创作多幅麦秆画作品在市、县举办的各项比赛中频频获奖,并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麦杆画手艺传承人。
不甘平庸 立志创业
2017年7月,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政策支持下,王艳萍创办了湿地之魂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专门招收学徒进行免费培训,开始了订单式的销售。有了自己的公司,王艳萍信心更足了,在高台县打造“红色文化名城”、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机遇下,通过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宣传,王艳萍看到了传承麦秆画艺术的机遇,她带着自己的作品先后到兰州、敦煌、云南、山西等地推广麦杆画作品,参加各种展览活动,很多从未见过这种艺术形式的人都对王艳萍的麦杆画作品赞叹不已。近年来,王艳萍先后被评为张掖市巾帼巧手培训专家、张掖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传承人、高台县“能工巧匠”等荣誉称号,被县文广新局聘为“三区”人才文化工作者,她创办的湿地之魂手工艺品制作有限公司也被评为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王艳萍还积极开展麦杆画培训,受邀到玉门市盈泰培训中心对40多名妇女开展二期麦杆画培训班,受到该中心负责人和当地人社部门的一致好评。
她深知,这些荣誉都是靠社会的关注,好友的支持,家人的理解得到的,她始终不忘回报家乡父老、回报社会,想尽自己所能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干点什么。她亲戚家的弟弟和弟妹都是聋哑人,也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身体缺陷和文化程度低一直靠低保来维持生活,她积极动员加入到她的公司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通过刻苦学习,现在俩人在家便能赚到钱了,经济收入增加了,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生活也更加有信了心。王艳萍通过这两人的经历萌生了教授更多的残疾人麦杆画技艺的想法,2019年至2020年,在各镇妇联的大力支持下,王艳萍先后深入周边乡镇、社区对留守的残疾人、妇女免费培训麦杆画30多场次,300多人在家门口接受到麦秆画培训,100多名留守妇女能够独立完成麦秆画,开创当地妇女致富增收新渠道。2020年9月,王艳萍积极加入鼎誉创业孵化园和非遗文创孵化中心,她将这些年创作的50幅麦杆画精品陈列其中,来高台旅游研学的人们看到她的作品后都非常感兴趣,并拍照留念。王艳萍说:“举办麦秆画展览一直是我的梦想,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传统技艺,弘扬中华文化,如今,我的梦想都实现了,我觉得生命都变得有意义了。”
牵手非遗 走进校园
尽管近几年通过培训有很多爱好者掌握了麦杆画制作技艺,但能精益求精、坚持钻研麦杆画的人却很少,麦秆画作为中国独有的民间工艺品,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并在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麦秆画的传承人主要集中在老一辈工匠,作为年轻一代的传承者,王艳萍想尽己所能去辐射更多年轻人。
为了不让麦杆画手艺失传,她积极主动与学校沟通,把麦秆画带入课堂,让孩子们从小感受中国传统技艺的魅力。王艳萍以言传身教的形式进行教学推广,从选材到剖光,再到贴块等步骤,每一道工序都是对耐心的考验,尤其是熨烫环节,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烙铁熨烫的力度,使每一个贴块颜色自然过渡。当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时,她总是鼓励他们迎难而上。近年来,王艳萍先后在县西街小学、城关初中免费为学生培训麦秆画60课时,培养了120多名学生。
谈及未来的规划,王艳萍表示,目前正在进行麦秆画的视频教材创作,她希望能够利用网络平台结合线上线下的方式来推广这门博大精深的技艺。
唯有匠心 不负光阴
每一位工艺传承者,在身怀“绝技”的同时,其身后也蕴藏着不朽的工匠精神,王艳萍也不例外。与麦秆画相伴十余载,王艳萍对于工匠精神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认为作为一名技艺传承者,首先,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努力将传统工艺做到极致。其次,还需具有创新精神,敢于在创作题材、技法上大胆创新。最重要的是,要始终秉着一颗学无止境的心,如在创新传承方面,王艳萍不局限于传统麦杆画的自然色,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反复试验,漂染出颜色艳丽、不易褪色彩色麦秆;另外,在技法方面,她不固步于麦秆画的传统手法,而是借鉴学习其他艺术种类的表现手法,将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把麦秆画融入现代生活,将书签、扇子等生活用品与麦秆画相结合,让“麦秆画”服务大众。
作为一名工艺美术工作者,麦秆画上的花草竹木、虫鱼鸟兽、人物传奇成为她艺术人生的主角,她要做的就是赋予每一个形象鲜活的生命;身为一名传承者,她以自身行动感染着身边人,凭己所能让更多人接触并喜欢上麦秆画。学习无止境,创新亦无终点,在这条漫漫艺术传承之路上,王艳萍仍在不懈求索。